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首页-APP PLATFORM

YOU ARE HERE:

用工匠精神做新时代的“铁人”

资料更新时间:2022-12-01 16:05:13    (已经浏览2244次)

走进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二期干化焚烧车间,只见各类管道几乎布满1万多平方米的整个空间,蜿蜒而上足有五六层楼高,宛如一座钢铁森林。前方,40岁的杨戌雷迈过一级级台阶,如履平地。作为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他不知多少次在这座钢铁森林中穿梭,对其间的一切几乎了如指掌。

2002年至今,杨戌雷和污水污泥处理打了20年交道,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上海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诠释着新时代“铁人”的风采。今年,他被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这既是光荣,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杨戌雷说,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党代表,他将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好代表职责,为上海城市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永远冲锋在前的“铁人”

2011年,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建成调试。这套从德国引进的系统,由8套污泥消化系统、3套干化系统、26套深度脱水系统组成,是当时国内处理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技术最先进的污泥处理系统。29岁的杨戌雷承担起了它的调试和接管工作。

“当时我刚工作不久,本以为担此重任的会是一位‘老法师’,没想到来的是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污泥处理车间工艺员唐付芸回忆。

摆在杨戌雷面前的是一道巨大的难题。包括他在内,整个污泥处理团队100多人,对这套新系统都非常陌生。杨戌雷白天在现场爬上爬下、钻进钻出,摸清每一根管道的走向,研究每一个设备的用途。晚上,杨戌雷也经常不回家,就在办公室里挑灯夜战:饿了,扒几口盒饭;困了,在办公室打个地铺睡一会儿。

在这位“铁人”的带领下,整个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就全面接管了这套污泥处理系统,实现了稳定运行。

2017年,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第一次遇到导热油盘管漏油的紧急情况,整套系统停运。按照常规思路,应该将管道整组切割后,再寻找解决办法。杨戌雷认为,这么做耗时太长,会影响到整个污泥处理能力。他向厂领导立下军令状:“问题什么时候解决,我就什么时候回家!”

杨戌雷采购了内窥镜,钻进仅容一人勉强站立的干燥机底部,8天时间,杨戌雷爬遍了全部发生故障的管道,找出了所有漏油点,系统也恢复了正常。“当杨主任从管道里出来时,脸上、衣服上都沾满了油污,那时我心里就一个想法,佩服。”唐付芸说。下转3版

(上接第1版)面对同事的赞誉,杨戌雷很平静:“我是党员,应该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今年3月15日晚,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接到紧急通知,第二天就要启动封闭运行模式。第二天清晨6点多,杨戌雷就带着行李出现在办公室。他和同事一起坚守一线83天,确保了疫情期间上海城市污水污泥处理一切如常。

不断革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在同事们眼里,杨戌雷不仅是位“铁人”,还是位特别爱学习、爱钻研的工匠。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车间主任黄晓俊和杨戌雷是老同事。2008年,污水处理车间正在调试。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黄晓俊发现,有个其他车间的年轻人总爱往这里跑,跟在队伍里认真学习。一问才知道,这个年轻人就是隔壁动力车间主任杨戌雷。

“我问他,这不是你的工作,怎么跑得比我们还勤快。他说,污水处理是一个大系统,把其他系统搞明白了,对本职工作很有好处。”黄晓俊回忆道。

在杨戌雷看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仅要能干活、愿意干活,更要懂得如何干好活。“每次厂里引进了新技术,杨师傅都特别兴奋,眼睛里放着光。”污泥处理车间工艺员李星罡说,自己下班路过杨戌雷的办公室时,经常发现他还在阅读工作资料。李星罡入职时使用的教材,正是杨戌雷编写的。

不断地学习,让杨戌雷有了很强的创新能力。他带领团队针对进口设备设计上的缺陷,以及运行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进行改进,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比如,在深度脱水系统中,杨戌雷将三氯化铁管道插入污泥管道,形成管中管,巧妙地利用大流量的污泥,将小流量的三氯化铁一起冲散到池内。同时,他在池内加装导流板,防止药剂断流,并和污泥充分混合。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创新,让污泥日处理量从260吨干基提升至330吨。

最近,杨戌雷又对炉底排渣的收纳容器做了一次小改进。原先这是一个敞开式的容器,泄渣过程中易产生扬尘。杨戌雷的解决方案巧妙且经济:对开放式容器进行技术改造,利用系统原设备增加负压风管,这样就做到了炉底排渣无外溢,高效解决实际问题。

十余年来,杨戌雷领衔提出的创新成果和技改措施,共获得11项国家专利,2项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5项银奖、5项铜奖,为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带来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将治污这份事业传承下去

“很多人不太了解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工作,对我们这个行业还有误解。”杨戌雷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污水污泥治理是保护水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已然成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杨戌雷小时候常去苏州河边的外婆家玩耍,对附近一个泵站十分好奇。当时的师傅告诉他,泵站的作用就是把污水收集好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去处理。这是杨戌雷对污水处理最初的印象,也成了他长大后报考原上海市排水技校,进入污水、污泥处理行业的契机。

20年间,杨戌雷亲眼见证了上海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这更加坚定了他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如今,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承担着上海约三分之一的污水处理量,先进的污泥干化焚烧技术,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

“我经常和年轻人说,治污是一个朝阳行业,更是一项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在工作中,杨戌雷格外重视团队建设,不仅技术上倾囊相授,而且只要发现一个好苗子,就为其提供成长进步的平台。在杨戌雷的言传身教下,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培养出13名技师、36名高级工等行业紧缺技术骨干,多人荣获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其中多人还申请入了党。

由于处理污水污泥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当前国内还缺少此类人才的职业认定和发展规划。为帮助更多年轻人在这一行立足,杨戌雷利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编写了污泥运行相关技术规程,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教材《污泥处理工》,填补了国内污泥工种教材的空白,打通了职业上升路径。

如今,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也已动工,设备设施体量将进一步扩大,技术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杨戌雷对未来充满自信:“有党和政府的重视,有那么多优秀的年轻人,我们一定能让上海的水更清、更美,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