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首页-APP PLATFORM

YOU ARE HERE:

杨戌雷:截污治污勇立潮头,没有传奇只有脚印

资料更新时间:2022-06-28 10:32:01    (已经浏览3791次)

臻于至善 奋楫笃行

 勇做污泥减量化的先行者

    10年前,污泥处理还是以填埋为主,全国大中型城市都不约而同面临着一个困境,就是最后城市将被污泥包围。扎根一线的杨戌雷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上海污泥处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2002年,杨戌雷进入白龙港污水输送分公司做泵站操作学徒工,默默跟着师傅转现场、学技术,无论大事小事、轻活重活都抢着干,很快他便能独立完成检修任务,同时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就读维修电工和钳工。凭借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他得到了领导和师傅们的一致认可。

    2011年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建成调试,面对国内首例含有8套消化系统、3套干化系统、26套深度脱水系统的“混搭”污泥处理工艺,杨戌雷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担负起系统调试接管工作。这三大系统哪怕放在现在,也是国内处理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技术最先进的污泥工程。

    任何人都没有运行经验,不明白系统构造,不知道工作原理,不熟悉机械性能,困难接踵而至。如此巨大的工程宛如一座横亘在眼前的大山困扰着整个污泥处理团队。包括杨戌雷自己在内的100多人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工作经验上都不符合德国调试方对操作人员的要求。

    “没有经验,那我们就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属于白龙港的经验。”杨戌雷深知这就是一场“大型战役”。两年里,杨戌雷有一大半时间都住在单位。白天,他出现场摸管道、研究设备;晚上,他翻图纸、学习原理。累了与团队小伙伴们一起吃盒饭、打地铺……就是这样的一支队伍,在杨戌雷的带领下,用一年的时间,全面接管了污泥三大系统并使其稳定运行。

    与此同时,杨戌雷对该系统在生产运行中存在的运行经济成本过高、劳动强度过大等诸多问题进行了优化。例如,污泥飞灰仓存在卸料不畅的问题,卸灰时不是灰天灰地就是水漫金山。对此,德国专家给出解决方案是在仓体加装电加热。而就是这套解决方案,德国方面报价竟然高达40万欧元。杨戌雷通过对设备的仔细研究和琢磨,决定在阀门位置加装几根压缩空气管道。在反吹流化风的作用下,污泥飞灰仓卸料不畅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而杨戌雷这次“手术”总花费不到人民币3000元,以至于德国工程师在回访时开玩笑地说:“原本过来只是想看看系统是否已经停运,却没想到运行状态良好,连一些设计上的盲点也改良了,这简直难以置信”。并竖着大拇指,对杨戌雷说:“Yang,good job!”

    杨戌雷一系列的技改措施已形成了30余项创新成果,为企业直接或间接累积产生经济效益约4200多万元,为上海市逐步建成完整的污水处理格局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守正创新 精业笃行

争做污泥无害化的开拓者

    步入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已是我国“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一项重要举措。奋战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一线的杨戌雷用精湛的技术和前瞻的工艺履行着作为水务人的使命。

    多年来,杨戌雷不断攻坚克难、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污泥消化领域,杨戌雷把沼气冷凝水手动抽吸泵一举改为带有安全保护装置的自动气动隔膜泵,此举不仅大幅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更大幅提高了抽吸泵工作时的安全系数。

    在污泥干化方面,杨戌雷将除臭管道上加装迷宫式的粉尘收集装置,避免了因管道堵塞造成的粉尘管道切割存在的安全风险。在污泥深度脱水方面,杨戌雷则通过将三氯化铁管道插入污泥管道,形成管中管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大流量的污泥,带着小流量的三氯化铁,冲散到池内,同时还在池内加装导流板,防止药剂断流,使药剂和污泥达到充分混合的作用。

    杨戌雷这一系列的技改措施,不仅形成了多项创新成果,更取得了良好效果。污泥日处理量也从260吨干基提升到330吨干基,提升率高达25%,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指南。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原计划从浙江、安徽运抵上海的石灰药剂被挡在了门外。药剂的短缺将直接导致每日1500吨脱水污泥无法正常处理。这不仅给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带来严峻考验,更威胁到2400多万名上海市民的日常用水安全。

    面对突发状况,杨戌雷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大胆提出用高分子絮凝剂暂时替代石灰药剂的设想。他连夜召集技术骨干商讨实验方案。经过72小时不间断调整、化验、分析、观察、优化,终于从10余种高分子絮凝剂中找到了石灰药剂的暂替品。

    危机的解除并没有让杨戌雷停下探索的脚步。如何在药剂短缺、大水量冲击等突发状况下优化和完善污泥处理方案已成为他最新的研究方向。

    与此同时,杨戌雷从优化工艺、提高设备效率等角度,在确保污泥处理量的基础上撰写了数千字的应急预案。这份预案材料不仅成为新职工学习、快速掌握工作技能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为应对各类突发状况提供了有力保障。

    至今,杨戌雷领衔提出的创新成果和技改措施荣获了10项国家专利、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4项,上海市职工合理化建议项目创新奖、优秀成果奖等荣誉,并将其运用在实际生产运行中。

赓续薪火 砥砺笃行

愿做污泥稳定化的传承者

    “只有将技术传承下去才能真正造福一代人,甚至几人。” 杨戌雷本着“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在改善水环境的道路上不断挑战自己,为培育污泥处理行业紧缺人才不断前行。

    杨戌雷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阵地,运用工作室实训场地、多媒体教室,以理论知识讲授、实际操作指导和参与项目研究的“三位一体”带教法,指导职工岗位操作和理论知识学习,搭建多渠道、多角度的技术创新平台。先后培养出13名技师、36名高级工等一大批行业紧缺技术骨干,多人次荣获市局级荣誉。

    杨戌雷毫无保留地向团队传授先进技术。如今,曾经的学徒工都已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在杨戌雷的带领下,他们先后前往郑州马头岗、福建漳州、合肥经开区等地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相关设备调试工作,为企业市场化布局作出贡献。

    疫情期间,德国专家来沪受阻,为顺利接管白龙港厂污泥二期调试项目运行并有效避免人员聚集,杨戌雷运用“钉钉”平台以直播的形式开展在线技能培训,让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档”,为顺利接管污泥二期工程奠定基础。

    多年来,杨戌雷参与编写《污泥消化运行技术规程》《污泥干化运行技术规程》《深度脱水运行技术规程》以及《污泥操作工》等书籍。《污泥操作工》不仅成为国内首部污泥工种国家职业资格教材,更填补了国内污泥工种教材的空白。

    杨戌雷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住房建设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其领衔的工作室被授予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上海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海市职工(技师)创新工作室等称号,已成为行业中的标杆。

    从弱冠之年到不惑之年,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杨戌雷一步一个脚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走得铿锵有力。涓涓细流,清澈透底,正是像杨戌雷一样的一批水务人坚守在岗位上,他们改善的是生态,推动的是高质量发展,受益的是广大人民。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这就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