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首页-APP PLATFORM

YOU ARE HERE:

这里的水有点甜

资料更新时间:2022-01-05 15:56:12    (已经浏览3927次)

“原来,自来水中夹杂着漂白粉味和季节性腥味,口感苦涩。现在,这些怪味儿没有了,有股新上海的味道。”如今,在上海闵行,不少“老上海”感慨“这里的水有点甜”,居民龙头水质变好了。

变化,源起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在该市的集成应用。

上海濒江临海,地处长江和太湖流域下游,水源水质不佳,加之水厂工艺处理保障不足、管网输配不稳定、二次供水运维粗放等,龙头水曾长期面临有机物偏高、存在复杂异嗅味等关键水质问题,与居民期盼和国际化大都市供水要求存在差距。自2008年起,在水专项的持续支持下,上海市形成从源头到龙头的超大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保障方案,并进行高品质饮用水的探索和实践。

闵行就是该市首个高品质饮用水试验示范区。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国家“十三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组成部分,目前已发挥初步效益,41个居民小区、3.5万余户居民受益。此外,该市还建设了黄浦高品质饮用水试验示范区、临港新片区高品质饮用水试验示范区(正在建设)。

“饮用水从水源地到达用户水龙头,要经过原水预处理、净水厂处理、管网输配、二次供水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对水质保障都非常重要。”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要确保居民喝上安全放心、高品质的饮用水,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就此诞生。

原水保质保量。为了满足原水水量、改善原水水质,上海形成多水源调度与水质调控成套技术,破解流域层面水源地监测预警及联动技术难题,显著抑制了水源水库藻类及藻源性嗅味产生。据介绍,该市目前形成“两江并举、集中取水、水库供水、一网调度”新格局。“两江并举”是指原水取自长江和黄浦江两大水系;“集中取水”是指为加强水源地风险防控,上海建成长江水源陈行水库、黄浦江上游太浦河金泽水库等四大水源水库,关闭供水体系中原有的深井、内河等分散取水口;“水库供水”是指上海水源地全部采用水库型水源,提升“避咸蓄淡”“避污蓄清”功能;“一网调度”是指通过多水源综合调配系统等,实现不同水源原水系统的互联互通,在发生水质、水量风险时,可以通过不同水源之间的科学调配,保障城市原水供应。

水厂深度处理,出厂水口感更佳。“所谓深度处理,就是在混凝沉淀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臭氧、活性炭为主的深度处理工艺,条件允许和对水质有进一步要求时,可增加膜处理技术。”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在这个环节他们攻克了嗅味识别与去除成套技术,提出了加氨的溴酸盐抑制技术方案。以闵行水厂为例,每天可进行1万吨水“常规+纳滤膜”示范处理、2万吨水“臭氧活性炭+超滤膜”示范处理,对嗅味物质、微生物等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通过多一层的技术保障,使自来水品质更好、口感更佳。

管网输配更加稳定。形成管网“检测评估-清洗消毒-修复-更新改造”分级保障技术,提出调整水池(箱)液位和进水方式两种水龄优化方案,突破了基于水龄控制的二次供水优化及监管技术难题,为完成上海市居民老旧小区改造及运行管理提供支撑。

与此同时,该市还建成了饮用水安全管理平台,构建业务化平台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协同管理技术,源头上可实现水源地咸潮预警预报、跨区域水质水量监测预警业务化,龙头上可实现居民小区二次供水实时监管,提高了供水全流程管理生产运营智能化水平。

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明。依托全流程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上海饮用水水质综合合格率已由2010年91.77%提高到2020年99.79%,臭和味合格率由2010年77.82%提高到2020年98.37%,彻底解决了上海超大城市长期存在的饮用水嗅味问题,实现1000万人口龙头水质稳定达标。

上海只是一个例子。据水专项技术副总师、饮用水主题专家组组长邵益生介绍,专项突破饮用水风险防控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从源头到龙头饮用水安全多级屏障工程、从中央到地方饮用水安全多维协同管理、从书架到货架材料设备开发三大技术系统,提升了供水行业保障能力。

目前,不少技术已在太湖流域、京津冀、珠江下游等重点地区实现规模化应用,解决了微污染饮用水源的藻类和嗅味去除、管网黄水控制、二次供水保障和供水应急救援等技术难题,提升了示范区和上海、北京、深圳、苏州等大城市的饮用水质量。据了解,全国城市供水水质抽查达标率已由2009年58.2%提高到近年的96%以上。